比赛名次不是创新教育的终点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1-17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中提出,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”。如何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?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,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,完善丰富创新教育体系,培养出与当下社会发展相适应的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进而提高整个国家、民族的创新水平。

    不可否认的是,目前仍有许多因素在制约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。一方面是创新教育氛围的欠缺。诚然,经过数年的努力,创新教育的覆盖面得到很大提升,但对多数家长和民众来说,在认识上还有待提高。相对来说,创新教育缺乏一个固定的标准。普通大众对创新教育是什么,能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什么作用,家长们和老师们还是感到比较陌生的。而我们尚不能通过简单而生动的案例直接明了地告知他们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是成果转化的问题,即创新教育的出路。目前来看,创新教育的出路相对狭窄,即便是学生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做出的优秀作品,在展会上、竞赛中取得成绩与关注,但往往没有了后续进展,项目就此终止。比赛名次即是创新教育的终点,这是很令人遗憾的。的确,在功利思维的影响下,创新教育难以转化。比如,小朋友学音乐,可以在聚会时弹吉他、弹钢琴,获得掌声;学英语,升学考试能发挥作用;学竞技体育,可以有好身体,在竞技时满足自己的成就感。这些要么对成长有帮助,要么让心灵得到满足。但是,创新教育的转化如今看来只是学生拿着自己的获奖作品到处跑,这既不现实也不应是常态。

    另外,创新教育投入来源与产出的问题也需要关注。从现实来看,学校创新教育设备、设施的各项经费几乎完全依赖于政府投入,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套体系支撑。我们是否有更高效、更优秀的体系或方式来进行引导呢?

    事实上,如果将好的校园创新发明项目与社会力量相结合,不仅上述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缓解,也可以使创新教育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。上海市2016年发布的《科技创新与当代青年——2015上海青年发展报告》中,就对优化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提出了如下建议:一是尽快出台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指导性方案,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目标(总目标和分学段目标)、结构、内容、评价和保障举措等进行顶层设计;二是积极整合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;三是激发师生主体参与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。

    如何完善和健全学校创新教育模式?我以为,可针对创新教育出台一个全新标准,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持续孵化,让成功的作品走出去,让社会大众关心创新教育的发展,而不是将比赛的成绩与成果作为创新教育评判的最终标准。比如,强化校企合作,以新的模式为创新教育注入活力,推动社会力量持续投入创新教育,而且能持续产出。

    (作者罗小波,系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校长)